一年前的我,绝对想不到我竟然还会有周末还在学通信的时刻,从20年开始决定不走通信的路,我就不去关注了,现在因为要回归正常,开始捡起以前的东西,所以今天的无线扫盲,虽说有很多听不懂的技术,但意外地是,听下来不觉得痛苦,或许确实跟基础有关吧,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概念的,如果换成是编程,只怕我头早就疼了。
现在可能还是接受不了走常规路线,甚至会在上周认识新同事的时候,听到人说已经工作20多年,会感觉到绝望,难道我真的要每天去同一个地方上班了吗?
但也只是偶尔会有这样的念头出现,出现就出现呗,正念里说,要允许任何念头的出现,去观察它,不去评判它,它是真实的我,它会出现,它也会离去。就像现在的我,可以直面自己普通人的人生,这是我不应该逃避的责任,如果我逃避了,一定是会要其他东西来偿还的。
先做好一个普通人吧。
说也奇怪,在决定不以快门工开始的时候,我居然梦到自己去拍一个项目了;梦到自己独自出走,脾气一点都不好;梦到曾经的老朋友给我温暖,无奈地看着我。
周末没有出门,也没有娱乐活动,除了多半时候都会有印象的梦,也只有工作上的事可说了。第二周,拿到电脑开始学习,年会将至,成为主持人,参与部门视频的拍摄讨论和拍摄现场,对于本职工作以为的活动,我是诚惶诚恐的,在本职工作做好前,不敢太张扬。
但还是会忍不住想太多,去关注别人的想法,给自己增添很多烦恼。
对于我这样容易纠结的人,今天看到恶魔奶爸总结的特点:
1、思考问题只看收益不看别的,两个选择的收益都想要。
2、厌恶成本和风险,不愿意付出任何成本和风险,而不是认真考虑对比后,选择成本风险最小的那个。
好处全要,风险全免,世上不存在这样的好事,总是这样天真地认知世界看待社会思考问题,怎么可能不纠结。
比如两个offer的选择:
1、看自己对哪个工作的可行性更高、能力更强。
2、这份工作需要付出的成本、劳动量如何,是否辛苦,自己能否承受。
所以做决策,最重要的是成本和成功率,而不是收益。
比如减肥,是不是只关注了收益,而完全没有关心行动成本和成功率,所以屡战屡败。
比如摄影,我之前只看到摄影带来的收益(不坐班、创作),而没有考虑可行性和成功率(发展空间、行业兴衰)。
也有相反,对于通信工作,我只看到成本(按部就班,没有创造力),却忽视了收益(金钱、工作之余)。
如果忍不住攀比,要么说服自己不攀比是为了保持良好关系,日后合作实现双赢,要么就卯足了劲往前跑吧,转化认知,促进行动,改善生活,等你追上了人家的脚步,自然心平气和。
就像曹方在日谈里聊到的一样,现在的她不去追求红,而是过好自己的小日子,烘焙、陶瓷、花艺、音乐,每天被自己的爱好环绕,睁开眼就是幸福的一天。